当前位置:

造访桃花源

来源:洪江市第六中学 作者:覃秀珍 编辑:肖焙丽 2014-08-22 12:23:23
时刻新闻
—分享—

  这次去桃花源,心中并没有多大期待。记得三年前,学校庆祝三八妇女节组织教师去桃花源,他们回来都抱怨被陶渊明忽悠了。当时心中有些侥幸自己没去。何况这次时逢夏日,更无桃花可看,自然不敢多想。耳边还时时传来声音:桃花源没什么好玩的。不少学员听说如此,索性回家。但于我而言,实在是好不容易来到常德,不应该错过去桃花源的机会,至少也要知道桃花源的位置所在。

  怀着极其寻常的心理上路了。大约一小时的车程,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天公作美,久雨初晴。下了车,赫然出现在眼前的是绿荫中的桃花源牌坊,白绿相间,若隐若现,既不失单调,又显得大气。我们都迫不及待地留影,因为这里足以证实我们曾经来过此地。步入其中,几尊黑色的大石矗立在种有鲜花的草坪,上面用红字书写“福地洞天”云云。几根爬山虎攀附石上,依稀却不单调。周围配有矮松,衬着桃林,颇有韵味。我们开始留连了,忍不住拍照。前行是一片桃林,虽没有桃花,但桃冠亭亭如盖,桃枝盘根错节,树下又有繁花点缀,石径交错,漫步其中,也甚感惬意。径直前去,树木葱茏,石桥古朴,池水明净,似通往仙境。拾级而上,几座古朴气派的房屋在浓密的绿荫中现出一半,神秘而幽静。走近才知庭院宽敞,这是渊明祠。我们又不停地留影。步入其中,丛林翠竹掩映,廊檐曲折有致,偶有圆形门洞穿庭,时有鱼群畅游水潭,其幽深与静谧和岳麓书院极其相似。

  复前行,小溪潺潺,翠林遮蔽,石阶小路穿行其中,步步升高。没有导游,我们缘溪行,沿着台阶前进。越过小桥,不见小溪,依山而上。走着走着,山路愈来愈陡,树林越来越深,古木参天,遮天蔽日,仿佛进入了原始森林,这才发现我们一行三十人只剩下我们八人。是我们走错了,还是另有捷径?我们并不知道。不知什么时候,一只身形单薄的黄狗在前面带路,由于雨后潮湿,青石板路有些滑,我们走得小心翼翼。黄狗仿佛通人性似的,见我们落在了后面,又跑回来迎接我们。我们不再怀疑和犹豫,紧跟黄狗向前。浓荫密林里,我们不时发出感慨,频频回头拍照。不多时,我们已是小汗涔涔,站在高处,回望来路,我们倍感骄傲。山回路转,我们终于到了山顶。一座巍峨雄壮的红漆寺庙展现在我们眼前,古老的铜钟悬挂其间,名曰高举阁。因忙于问路寻人,我们不敢逗留。

  下山相对容易好走,可奇怪的是小路四通八达,我们每走一处,就有一庙或一亭,却无出路。此时不由想起陶渊明的“遂迷,不复得路”来。转到半山腰,有一仙源茶庄,老板娘邀我们喝擂茶,开始并不想喝,因为大家深知旅游区东西价格不斐。但经不住老板娘的劝诱,不妨花上十块钱试试。令我们意外的是老板娘迅速端上十来碟精致的菜肴,然后沏上满碗的浓茶。接着又陆续端上来几大盘热乎乎的糯米粑、甜饼,我们都感叹菜肴的丰盛,老板娘的厚道。喝罢擂茶,在老板娘的指引下,我们一路下山。不多久,眼前出现了竹搭长廊。竹廊曲折狭长,顶上盖着树皮茅草,让人不禁想起“竹篱茅舍风光好”的诗句,不由惊叹当地人的精巧手艺,我们边行边拍照。沿途青山绿水,种有芭蕉果树,时有村民房屋,偶有鸡犬相闻,颇有几分田园气息了。突然又见一块良田,田中造有水牛耕田,感觉确有《桃花源记》中村庄的意趣了,不过并非完全如此。由于时间太紧,我们来不及一一欣赏。

  穿过长廊,我们极力寻找秦人洞。突然,一片灿烂的桃花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无疑是仿造的,但乍眼一看,难辨真假,只因一枝枝缠绕在真正的桃树上,我们不忍离去,一一留影。沿着小路攀登,到了半山腰,我们见到了秦人洞。果然如陶所写“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极狭,才通人。”我们一边留影一边钻洞。洞内本是一片漆黑,也许是为了方便游人,依稀亮着几点灯光,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出了洞口,乱石折行,小路从石中穿过。原来这才是进洞口,果然隐秘。我们料定另一拨人先径直入洞,而我们反着绕了一圈。翻过层岩叠壁,又是清流翠树,我们终于找到了来时的路。

  走出桃花源,他们正在享用中餐,而我们一行八人,面对美食,毫无饥饿感。索性拍张照片,才发现相机已满,我们不由面面相觑。经寻问,果然如此,他们进洞以后只在长廊周围转了一圈便折返,我们皆叹惋。席间得知,陶渊明一生并未到此,《桃花源记》所写均为所闻。我不由疑惑:究竟是陶渊明造就了桃花源,还是桃花源成就了陶渊明?无论如此,这些于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虚此行,他人所言终不可信。

来源:洪江市第六中学

作者:覃秀珍

编辑:肖焙丽

阅读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