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笔如椽写古城——读曾庆平新著《镡城流韵》

来源:洪江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刘斯苑 2020-12-11 17:27:05
时刻新闻
—分享—

大笔如椽写古城

——读曾庆平新著《镡城流韵》

作者:彭仲夏


我深深地爱着黔阳古城。

记得怀化市迎丰路三中临街的文化墙《沅水风光》,解说词皆出自文学界的大手笔。其中描叙黔阳古城曰:“湘西重镇,千秋黔城。芙蓉古楼,楚南一胜。奇石临江,飞廓凌云。廊碑翰墨,凤舞龙腾。诗家天子,誉满京城纸亦贵,迁客骚人,清风拂袖过离亭。醉别江楼送挚友,滔滔沅水万里情。玉壶冰心成绝唱,留待后人洗凡尘。”对于解读黔城而言,这里尽管气势恢宏,但也只是冰山一角。

历来文人墨客和党政要员来到古城,无不前往芙蓉楼一睹为快。芙蓉楼对我来说,实乃了如指掌,因为我曾主编过《黔阳文化志》和《芙蓉楼碑刻集萃》,经常接待省内外来造访的名流大家。如时任省文联主席康濯应邀来怀化讲学,时任怀化地委宣传部长薛忠勇和地文联主席贺奇彬陪同康老来古城,康老听当时芙蓉楼管理所所长夏安介绍了诗家天子王昌龄的境遇后,眉头紧蹙,若有所思。想必康老感同身受。共和国成立后,康濯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艺报》常务编委、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主任,颇受器重。康老参观了芙蓉楼古迹和碑林,感慨良多,他铺开宣纸,挥毫释怀赋诗一首:

中唐被贬逐湘边,

一片冰心寄酒言。

今日芙蓉楼感系,

神州情重骨尤坚。

近日,欣读曾庆平先生散文新著《镡城流韵》,浓墨重彩、情真意切描述黔阳古城今昔。感觉作者心里有一座城,一座装着欢笑与沉默的城,他在这座城里修行,那里住着他岑寂与喜悦的灵魂,他的文字感染了我。

“汉镡城、唐龙标、宋黔阳、今洪江,为谁聚,为谁合,为谁争锋,为谁逸名?均只以舒畅微笑静水深流、箫指天涯,堪堪化为远离红尘的怀望……”跟随作者的足音,穿越唐诗宋词,风将旖旎的梦轻轻摇醒。隔着两千两百多年,一幅静谧的水墨图景,在悦读中铺展开来。 

然而,曾庆平笔下的《风雨芙蓉楼》,别开生面,不是千人一面介绍芙蓉楼乃楚南一胜而已,他的芙蓉楼则是盛唐的缩影,诗人在这里幸会,“闭门吟句,开门宴客”,“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翻开《镡城流韵》,迎面扑来书卷气,如坐东风上九天。伟人毛泽东读书有一怪,名之曰“有味”。如同煮菜放入盐,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吃来“有味”。本书有些章句,亦是如此,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就是我们常挂在嘴上的“感悟”。坐禅悟道,潜移默化。

第一部分《城戍短章》,四十多篇短文,各自掀开一角光阴,走回历史,脚步丈量黔阳古城前世今生。

第二部分《酌古沿今》,二十余篇文章娓娓道来,让人心旷神怡地跟着他的笔触,从不同的角度,进入黔阳古城木质的城门,探索城内街巷路坊围成的一道道神秘、一个个故事经纬。

第三部分《绘声写影》,四十多篇文章,四十多个视角,涉及到黔阳古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端一杯清茶,慢慢地品读,便如走在黔阳古城纵横交错的青石街巷,深深浅浅的足迹里散发出汉韵唐风的诗意。古树参天,粉墙黛瓦。亭台楼榭,落英缤纷。古井微澜,平凡温馨。古城恍若仙境,仿佛桃花源中,繁华远去,与世无争,安然当下,知足常乐。

《镡城流韵》体现了黔阳古城的文化底蕴。7800余年的高庙文化,源远流长,造就了黔阳古城的辉煌。从夏商西周到如今,从野蛮的原始部落到而今的礼仪之邦;从封建割据到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切都是炎黄子孙的业绩。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高庙人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在沅湘流域这片古老大地上精耕细作,休养生息,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黔阳古城是一座隐逸之城,没有过度商业开发,有着一种“沉睡中的美丽”。于不少人而言,《镡城流韵》让人们重新审视了那震撼人心的历史人物与难忘事件。他把人物勾勒得鲜活灵动,故事编织得真实可信,一字一句没有夸大和说教,只是很平静地不带偏颇地侃侃而谈。好些尘封的真相不经意间让心田高高抛起,又在下一刻重重地跌回胸膛,激起浪涛。

当下文坛,散文创作十分繁荣,然而佳作不多,精品尤稀。究其原因,这种文体,古代是为别于韵文、骈文,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包括传记、游记、报告文学等等。通过某些片段的生活事迹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可以议论,甚至三者皆而有之。正因如是,要说散文难写,然而作品多如牛毛;要说散文易写,然而佳作凤毛麟角。文学就是人学,就是语言艺术。因而才有了上下高低、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滑稽可笑、风趣幽默之别。

《镡城流韵》一书坚守了散文之本分,微妙精巧,变化多奇,应着中国一句古话:“修辞立其诚”,诚,义同真诚,真诚就是从心底感动自己,感染他人,点燃历史,烛照未来。斯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也!

《镡城流韵》一个亮点就是记录了黔阳古城百姓生活的日常,通过真切的观察、真实的对话,更进一步凸显出一个新时代对当今黔阳古城的意义与价值。事实上《镡城流韵》关注的,确也只是些黔阳古城片段或剖面。然而,由于所选取的角度有自己的认知,这些片段与剖面也就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在细节的穿插点染中,境界全出。一个个片段剖面,一缕缕细枝末节,如同一方方青石板,有助于读者疾行如飞地渡过湍急的历史长河,空间的暌违,时间的涤荡,反而使一座两千两百多年古邑的容颜更为清晰,个性更为鲜明,也更易为人们所认知和认同。由是,历史得以向后来者敞开,城邑得以明白如何一路走来,又将走向何处。不同的读者,可以从其中得到不同的收获。

初识庆平,其貌不扬,板寸头发,国字面庞,中等身材,健壮敦实。穷言谈不多嘴,一副土气模样。曾庆平曾经是电视台记者,摄影师,出行挎着一个没有睡醒的包,里面藏着各种焦段的镜头,还有一台磨得有了包浆的相机。乍看,少有文人的豁达豪放,似乎有点拙讷。猛回首,令人惊愕,讷于言者敏于行。而且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不雕不琢,任其自然。行文疏密相间,密则如同眉宇藏虱,疏则好似牛栏关猫。通过实地采访原地居民,了解他们的经历,又到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去撷英拾贝。正因如此,作者对于这座古城才有更深的体察。“背影渐远,犹低回”的深沉感喟,在书中处处可见。

难能可贵的是,《镡城流韵》语言上追求唯美典雅,与古城形成契合。其中,灵活运用诗词歌赋、联对、诗钟、谣谚、歇后语、方言俚语应景,轻拢慢捻,细针密缕,深入浅出,洞幽烛微,颇见功力。作者把古城发生的千百个故事浓缩为片言只语,却借其中的某些要素抒发情感,铺陈文字。千百个细节里,满满地藏着古城的乡情与乡愁,可以让人们循着文字游历,如饮醇醴。

作为古城的挚爱者,亦应怀有这般的耐心、情愫去阅读和感悟。《镡城流韵》一百余篇,洋洋近五十万字,皓首穷工,长篇累牍,未勉会有少许秕漏,但仍然不失为一本值得拥有的好书。


作者简介:

彭仲夏,1941年出生,原黔阳县文联主席,作家。1963年在《湖南文学》发表小说《山村激浪》,受到著名作家康濯、张天翼的关注与器重,之后因故封笔。七十岁时重新提笔,著有长篇小说《过客》以及长篇报告文学《国魂----大地之子袁隆平》等。


审核:邱 曦   终审:刘辉霞


来源:洪江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刘斯苑

阅读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