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怀化日报丨怀化问“稻” ——稻魂篇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肖军 黄莎 编辑:蒋良梅 2023-08-31 17:21:00
时刻新闻
—分享—

稻.png

迎着爽爽的秋风,走进安江农校纪念园这片神圣的土地,苍翠挺拔的冬青立于道路两侧,一片片金黄的稻浪随风起舞。

迎着爽爽的秋风,走进安江农校纪念园这片神圣的土地,苍翠挺拔的冬青立于道路两侧,一片片金黄的稻浪随风起舞,一首由怀化籍歌手易烊千玺演唱的歌曲《种子》在园内回荡。

纪念园内,一批批游客在解说员的带领下,走进袁隆平生活工作了37年的旧居、老校舍、科研楼、实验室、试验田,聆听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感受他维系国家粮食安全怀有的赤诚初心,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稻魂,续写着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的新篇章。

怀揣“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宏愿,让一粒种子造福世界

北京音乐厅里,乐声悠扬,灯光闪耀,怀化“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原创民族音乐会正紧张排练。

由朗诵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的《妈妈,稻子熟了》,以袁隆平院士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为主线,既表达了对袁隆平院士的深深思念,也展示了他的家国情怀。

饱含真情的配乐诗朗诵,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的艰难岁月。

“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让他感到痛心……于是在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本可以选择大城市工作的袁隆平,毅然来到偏远的安江农校。从此与水稻结下不解之缘。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平坦。

在杂交水稻研究攻坚克难的那段日子,袁隆平背着足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袁隆平曾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在安江农校30多年艰难的科研岁月里,袁隆平相继发现“鹤立鸡群”天然杂交稻;挑战传统遗传学理论权威,撰写了世界上杂交水稻领域的第一篇科研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关,推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1981年,袁隆平牵头研究的“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今年6月28日,来湖南参加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农业部原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将一碗来自非洲的杂交水稻米轻轻地放在了袁隆平墓碑前。

这是一份承载着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最真挚思念的礼物。

水稻,是马达加斯加最主要的农作物。因为长期缺少优质种子和先进技术,当地近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威胁。

2006年,袁隆平援非杂交水稻团队来到这个国家,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优质杂交水稻种子。

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也造福了世界。自1979年起,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传承宝贵精神,续写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新篇章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袁隆平把自己比喻成一粒种子,深情地说。

斯人已逝,他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不仅有杂交水稻,更有宝贵的稻魂。

“种子精神”薪火相传。

随着新学期的临近,一拨又一拨的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新生,相约来到安江农校纪念园参观学习,感受科研先辈与饥饿作斗争的顽强精神。

“我们要做一粒好种子,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看着袁隆平所书的红底黄字——“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校训,学院环境与生物科技系种子班的学生表示。

2003年,安江农校与怀化机电工程学校合并,升格组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变化的是校名,不变的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赤诚初心。”怀化职院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胡扬帆说,袁隆平信念坚定、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崇高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怀化职院人,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坚定不移地走教学科研、成果推广、技术创新一体化的路子。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就是一颗“芯”。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接力棒,仍在怀化职业技术学院传递,一天天、一年年,学院科技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盯着一颗颗种子,从种下、破土到长叶,到枝节、开花、结果,一大批高产优良、绿色抗逆、专用特用的“种子选手”,为粮食产能提升进一步擦亮种业“芯片”,续写着杂交水稻研究史上新的篇章。

2006年,学院教师宋克堡经过潜心研究,发现并育成水稻淡黄叶隐性标记温繁不育系标810S。该研究创新性强,其水平居国际领先,是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继袁隆平院士发现栽培稻雄性不育自然突变体以后,发现的第4个水稻有用基因,对于促进杂交水稻研究和种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安江农校纪念园内的安江杂交水稻研究所,职院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在这里接续耕耘。土生土长的怀化人、“80”后王志强,是其中的新生代代表之一。

“袁老师的精神品格,深深影响了我。”2015年,王志强来到怀化职院工作,成了杂交水稻的“追梦人”。他和前辈一样,将心血和汗水洒在广袤的田野。仅2022年,王志强所在团队就有8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在这里通过国省认定。其中超级稻品牌——“民两优丝苗”已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将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应用于传播育种,是下阶段我们必须征服的‘高山’。”王志强坚定地说,“直面挑战,奋力攻坚,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我们责无旁贷!”

开展科研攻关,擦亮种业“芯片”。目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怀化分中心、安江杂交水稻研究所、怀化市优质水果种质资源库及核心母本采穗圃、三亚南繁育种基地等“一个中心、三个平台”,科研能力后劲十足,成果直接转化率高。

据统计,近20年来,该学院共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46项。其中8项获国家级奖。安江杂交水稻研究所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全国16个省(区)推广,累计种植面积4.2亿亩,增产粮食400多亿公斤。

承担援外培训,“种子”远播海外。自2013年开始,每年开办一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援外培训班,先后有来自利比亚、孟加拉国等4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600余名学员前来接受培训。

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奋力打造“国际种业之都”

7月24日,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大湘西区域中心正式揭牌,现场签署《怀化市人民政府 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等8个科技合作协议。怀化职业技术学院还被授牌为“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安江研究基地”。

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大湘西区域中心在怀化挂牌成立,是怀化打造“国际种业之都”的重大举措之一。

怀化被誉为“物种变异的天堂”,是中国杂交水稻种子的摇篮,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市,推进种业振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怀化市委书记许忠建表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谆谆教诲,怀化坚决扛起世界杂交水稻发源地的使命担当,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奋力打造“国际种业之都”,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怀化贡献。

不忘初心显担当,牢记使命再启航。

2022年8月,怀化市委常委会审定了《怀化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作出“建设区域性种业创新中心”,打造“国际种业之都”的决策部署。

今年7月,中共怀化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实施种质种子“引进来”和“走出去”行动,“国际种业之都”。

打造“国际种业之都”,无疑是一幅壮丽的蓝图。

到2025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以上,建设“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现代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20万亩,种业综合产值达30亿元;到2030年,把怀化建设成为全国种业强市……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走进洪江市安江镇境内的怀化国家农业科技园总部大楼项目工地,只见大楼主体结构已经完成,正进入办公区域装饰阶段。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占地49.3亩,拥有种业成果展示、种业企业研发、种业科技培训等多功能区域,助力怀化打造“国际种业之都”。

怀化的田野,聚满光和热,涌动创新潮。

湖南奥谱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研究、选育、推广杂交水稻的“老牌劲旅”。公司董事长张振华介绍,近年来,他们一直加大品种选育,特别重视商品价值高、效益好的品种选育与推广,强调优质与高产两项指标的同步协调。

2022年9月,该公司在洪江市江市镇老团村示范田种植的新品种“红两优1566”实现平均亩产751公斤。该品种是突破传统选育技术育成的一种集优质、高产、稳产、香型于一体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具有抗倒、抗逆、抗病虫害诸多优点。

创新,是张振华寻找的答案,更是怀化致力于种业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怀化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多方筹集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创新平台5个,省级6个。

立足自然禀赋,厚培创新禀赋,怀化正在蹚出一条种业发展新路。可以相信,未来的怀化,不仅能诞生更多好种子,每一粒种子内将牢牢嵌入一颗“中国芯”。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肖军 黄莎

编辑:蒋良梅

阅读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