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怀化日报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启迪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张振华 编辑:蒋良梅 2024-01-12 11:16:15
时刻新闻
—分享—

启迪.png

一、启迪在对神奇种子的艰辛探索中孕育

1961年7月,袁隆平老师在安江农校试验田发现“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采集种子后在栽培中出现分离现象,断定它是天然杂交稻,认为自然界一定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坚信水稻有杂种优势。1964年7月5日,他在洞庭早籼中找到第一株雄性不育稻株,又连续两年查验了数万株稻穗,共找到6株不育株,通过人工去雄杂交,证明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杂交后代的确有杂种优势。1970年冬,李必湖发现雄花败育的野生稻 “野败”,结束了杂交稻研究徘徊局面。

二、启迪在改变世界的历史贡献中彰显

开启了遗传学理论发展的新纪元。袁老师提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否定了经典遗传理论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

提供了解决全球吃饭问题的“中国方案”。我国超级杂交稻攻关从第一期700公斤/亩到第五期1066公斤/亩均已实现。2021年10月20日湖南衡南县第三代杂交稻示范攻关,双季亩产突破1603.9公斤。近二十年我国年种植杂交稻面积超2.5亿亩,累计推广近9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8000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多养活近8000万人,为人类消除饥荒找到了新的实用科学技术。

架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自1999年起,中国商务部先后举办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杂交稻国际培训班已逾50期。2004年9月,“中国·怀化国际杂交水稻与世界粮食安全论坛”在怀化举行,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云集,大会通过并向世界发布了《怀化宣言》,将袁院士提出的“让杂交水稻技术覆盖全球造福人类”目标写入其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杂交水稻文化。怀化香洲广场是全国迄今唯一将杂交稻文化固化在文化柱上的城市广场。2009年9月,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在此拍摄纪录片《在共和国的花园里》,并多国放映。2022年12月9日,怀化市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打造‘世界杂交水稻发源地’这张最亮名片,叫响‘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中国·怀化’城市形象品牌”。

三、启迪在中国特色的时代强音中升华

党的领导是创造“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伟大奇迹的根本保证。新中国成立前,安江虽有独特历史、地理条件,但社会制度落后,生产条件差,稻谷平均亩产不足150公斤。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袁老师在教学之余带领学生搞多种作物栽培试验,有机会发现天然杂交稻;时任黔阳地委书记孙旭涛用国家科委支持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的信函,使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在“文革”中继续进行;前后四任总理先后共批拨700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杂交稻育种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授予袁院士及其团队众多荣誉,激励了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党的领导让中国杂交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是实现“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崇高理想的不竭动力。1960年3月,袁老师到黔阳县硖洲公社秀建大队劳动,看到人们吃不饱饭的苦难,决心把培育优种,让人有饱饭吃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理想,袁老师及其团队在南繁北育中,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每年10月初离开亲人到达三亚,次年4月下旬才能回到家里。袁老师三个孩子,有两个出生时他不在妻子身边;父母去世时,他都在杂交稻研究第一线。大家说,袁隆平视杂交稻胜过妻儿和双亲!

团结奉献的协作精神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诠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时代强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协作攻关。为避免千军万马在同一层面搞试验,袁老师手把手传授杂交操作技术,指导大家从不同方面去找突破。在全国选了1000多个品种,测配了3000多个组合,筛选出多个强优势组合。在优越的社会制度下,1973年我国率先在世界上研究杂交稻成功。

袁隆平院士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是青年学子努力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支柱。袁隆平院士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是我们永远财富。要学习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学习他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学习他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务实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学习他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学习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青年学子应以此为精神支柱,为全面实现袁院士“两个梦”助力添彩!

(本文系怀化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课题编号HSP2023ZDB02)成果摘登,课题组组长张振华,成员林其君、李彦长)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张振华

编辑:蒋良梅

阅读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