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来运转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谢群 编辑:唐艺芬 2021-01-09 18:41:08
时刻新闻
—分享—

洪江市黔阳古城灶王宫的主人袁世才缘何走上藏石之路?我凭借与他十余年的忘年交情,对他进行了深度采访,话题涉及他的成长及个人隐私问题,经他本人同意,整理如下,以飨网友诸君。

x1.jpg

某一个周末,雨天,我独自驱车来到黔阳古城,将车停放在北门坳(黔城完小旁)的免费大型停车场内,撑着一把大雨伞,信步由古城东门口进入古城。

x3.jpg

约5分钟来到坐落在古城南正街的灶王宫民俗馆前,只见大门敞开,我直接进入屋内,看到袁先生独自一人坐在客厅中间一款大树根雕刻的茶几边泡茶,客厅是黔阳古城保存完好的旱天井,放着古典轻音乐,屏风背后是两尊灶王夫妻塑像,焚着香,仿佛事先知道我要来拜访。

谢x2.jpeg

“啊,谢大来了,快请坐,我给你泡红茶喝,你好久不来了呢!”

与先生客套寒暄后,我直奔主题。“袁老,我想采访一下你,把你和你灶王宫特别是你的藏石介绍给大家。”

“好,谢谢你,有什么尽管问。”在品茶间隙,我打量了四周,布展尽是各种形态各异的石头,先生似乎看出我的好奇与疑惑。

他说:“我先带你看楼下楼上的石头和其他收藏品吧。等下还给你欣赏一件宝贝。”

于是我放杯起座,跟随先生走进他的石头世界。

楼下参观后,先生引领我上到二楼展馆,并说藏石玩石也讲一种天赋和缘分。

x5.jpeg

二楼是四面回廊,木雕窗花,放眼一望,好精美的奇石展览馆呀!布局一下吸引我的眼球:墙上一幅黔阳古城图格外醒目,作者叫徐其昌是位民间传奇人物,这幅巨画,可谓是黔阳古城的清明上河图,整个古城依原貌素描。土生土长的袁先生说:“当初古城就是这样保存非常完好,四个城门画上每条街、每条巷、每间店铺、河边码头都清晰可见,都可追溯图样找到原址,而且画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上千,形态各异。”

x7.jpeg

袁先生介绍说:“徐其昌一共画了三幅古城图,一幅只有一米见方的现收藏于陈志明先生的节孝祠,上面没有人物,一幅收藏在徐其昌一亲戚手中,一幅在我这里。”谈及徐其昌,先生点赞不已,说徐其昌生于黔城,大自己十岁左右,现定居在洪江古商城。

袁先生继续介绍,徐其昌,5岁时因到一办喜事人家看热闹,被放三连统的炮声震坏耳膜,此后听不到声音,可命运尽会捉弄人,6岁左右又一场病让他失声,从此又聋又哑,也就无法进学堂学习,加之个头又小,成年后身高不到一米六。但为了生存生活,他到一理发店打短工,后自己在古城西门(后改叫中正门)至芙蓉楼中间河边开了间理发店,别人理发收一毛钱,他只收五分钱,在等客人间隙,他用笔在纸上凭其记忆画古城图。他画的这他幅古城图,虽谈不名画,但对研究古城历史文化绝对有价值,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宫廷画师,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及绘画技巧学习。可徐其昌没接受过一天学习教育,又是聋哑人,真不知他是怎样创作完成的。

谈及此,先生一脸虔诚与迷惑。他花大力在民间找到此画,收藏此画,一是对徐其昌的敬备与崇拜;二是让它的文化历史价值保留传承下去;三是对古城这座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一份纪念与念想。有哲人说过:上帝关上了一道门,必定会给你开上一扇窗,徐其昌凭借其天赋和不屈的精神,用笔用画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感恩与倾诉,也让世人永远记住了平凡甚至卑微的他。

x6.jpeg

待介绍完这幅画,先生又满是激情地指着四周墙上挂的字及金漆木刻一一讲解,那每块木刻都是一个经典故事或传说,苏武牧养,许仙求情救白娘,薛仁贵救主,文王访贤,块块可谓精雕细琢,栩栩如生。最巧的是文王访贤下面摆张那块石头,石头名称也叫文王访贤,石上纹理画面清晰可见两人一头戴斗笠,似在钓鱼,身旁毕恭毕敬站立一人,恰是在征求意见,好一块“姜太公钓鱼”奇石。

先生告诉我,赏石和评价一块石头的价值应从形、色、质、纹、韵几方面入手,藏石、玩石也是讲究意境,所谓大写意,而命名也是一门学问和格局。

接着他指着满屋子的石头,挑了一些重点给我介绍,一块石,双面有纹线花色,他起名为藏龙卧虎,经他指着纹线一讲,果真如猛虎下山,草丛被虎风吹得倾倒。另一面一只金龙见首不见尾,像在大海,又似在云端。最后到一间小房内,先生满是自豪地讲,这里摆的奇石全是各种石展获奖的作品。

t.jpg

有金童玉女,有国宝,有南极精灵,有淑女……最高奖是去年昆明国际石展淑女获得入围奖。

待一一介绍完后,我们下楼,先生又把近几年来先后获得的近百次获奖证书给我看。最后神秘的要我独坐喝茶,他去卧室取宝贝给我欣赏,约摸十分钟后,先生拿出一块手掌大小的砚台给我看,说是我们洪江市古名人王继贤使用过的,王继贤的故居在洪江市黔城镇长坡村。砚台背面果有王继贤亲笔题的顺口溜,砚台手指轻轻一按,字迹就清晰显示出来。

x8.jpeg

观看这些重器宝物后,先生指着地面十几方石头说:“我正在做底座,准备摆展十八罗汉。一方好石头,底座非常讲究。”

耐心讲解完后,我俩又坐到茶几旁,品着茶,继续着我们之间聊天与采访。

问:袁老,你是什么机缘和什么时候爱上藏石、玩石的?

答:我是2003年开始结石缘的,是从单位一位科长带我捡到第一块石头开始的,这块石头上花纹极像一粒种子破土而出,我起名萌芽,这块石头就在古城龙王庙门口的河滩上捡的,当时还没修防洪堤。

问:你原来在什么单位上班呢?

答:我原来在溆浦大江口水泥厂上班。我是16岁也是1965年初中毕业下放到我市深渡苗族乡的,在乡下待了6年,因为参加首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表彰大会,1971年被推荐招工进入国有企业原大江口水泥厂的,后改制了。

问:你藏的石头是自己捡的还是收购的?共花了多少钱?

答:我绝大多数石头是到沙湾乡老屋背村农民手中收购的,几年时间共花了20多万元,买下4000方石头,基本都是沅江石。

交谈中,先生表露出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政府或其他企业组织能提供三千平方米的展览馆,他自己负责布展,什么合作方式都可以谈。

而且自己也只是这些奇石的保管者,最后还是要捐赠给国家与政府的。

他说愿尽余力为洪江市的旅游兴市作出自己的贡献。

近年来,先生与他们的奇石协会不断努力,推动了我市民间奇石市场的有序建立,并把我们沅江石乃至沅江玉推向全省乃至全国。

黔阳古城文明因为得到袁先生这群民间义士保存传承而薪火相传。

向他们致敬,真可谓:

一朝入石界,

十年难停歇。

缘何这般迷,

方寸有世界。

审核:符玉娟 终审:刘辉霞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谢群

编辑:唐艺芬

本文链接:http://www.hjsxw.cn/content/2021/01/08/88185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洪江市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