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怀化9月1日消息(记者 黄珂岚 实习记者 游娟)湖南洪江黔阳古城,这座拥有2200年历史的“滇黔门户”,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蜕变。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这座浸润着诗画意境的古城,既保持着“九街十八巷”的明清肌理,又在创新创业的土壤中焕发新生。
黔阳古城(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古韵新生:文旅融合激活千年古城
夜幕降临,黔阳古城芙蓉楼畔的“黔途营地”亮起点点灯火。这个由废墟改建的营地,集餐饮、露营、非遗体验于一体,成为游客触摸历史温度的复合空间。“我们修旧如旧,保留了古建筑的梁柱结构和青砖灰瓦。”返乡创业青年郑成君向记者表示介绍道。
郑成君通过引入现代服务业态,带动60多名本地村民就业(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今年,郑成君团队在毗邻区域拓展出两大新业态:利用原打铁场旧址改造而成,打造“淬火集日咖夜酒”时尚地标,吸引年轻群体;依托修缮一新的古戏台,主打黔阳特色餐饮“黔炉餐馆”,从早餐到正餐延续“舌尖上的乡愁”,“我们通过引入现代服务业态,共带动60多名本地村民就业。”郑成君介绍。
打铁匠向国华(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三个业态虽定位各异——营地重体验、淬火集聚潮流、黔炉餐馆传美食——但均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形成差异化互补格局。在淬火集内,52岁的打铁匠向国华每日准时燃起炉火。“以前担心手艺失传,现在既能展示技艺又能养家。”他布满老茧的双手在火光中翻飞,让工业记忆在文旅场景中鲜活延续。
这种创新实践正蔓延至整个古城。依托第三届怀化市旅发大会的举办,当地政府对29处历史建筑实施“修旧如故,活化更新”的全面提质改造,在保留原住民生活风貌的基础上,完成了沿街立面、屋面、门窗等风貌整治,还原了建筑原有特色,同时引入多元化商业业态,丰富游客体验。
诗意栖居:艺术乡建绘就精神图谱
在古城临街巷的冰花工作室,画家冰花正在用画笔捕捉着古城的时空变幻:既有“青山一道同云雨”的诗意想象,也有“歪歪扭扭老屋”的现实肌理。“这些景是浑然天成的,一张画面的形成往往是偶然的,并非刻意”。她说,通过融合不同时代的建筑元素,折射出黔阳古城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
冰花正在作画(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冰花的创作轨迹,恰似古城文化觉醒的缩影。为王昌龄诗集配插图时,她站在舞水河畔联想“青云蔽月,流风回雪”的意境,将楚地山水与唐诗神韵交融;每日沿青石板路写生,捕捉“河对面天然的山村与瞬息万变的夕阳”,让现实景观升华为艺术意象。
“不悲不喜,不来不去,包容所有到来的人”是她对古城气质的定义,这种特质使她的画作超越写景,成为“一城山水见精神”的人文注脚。
在古城,像冰花这样的艺术守护者不在少数。省级非遗传承人罗志民在老宅直播竹编技艺,让传统手工艺获得年轻拥趸;研学少年在黑陶工坊揉捏陶土,让指尖沾满陶泥感悟。这种“艺术乡建”模式,不仅激活了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更重塑了人们对乡土的文化认同。
俯瞰黔阳古城(央广网记者黄珂岚 摄)
站在观景台眺望,三面环水的地理格局与“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生态禀赋尽收眼底。这座因军事要塞而兴、因诗歌文化而名的古城,如今正书写着新的传奇。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古城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探访,旅游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暮色中的黔阳古城,灯火次第点亮。打铁的叮当声、游客的欢笑声、画笔的沙沙声交织成曲,诉说着一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诗意重生。当传统遇见现代,当本土邂逅世界,这座漂浮在水上的诗意之城,正在续写属于自己的永恒传奇。
来源:央广网
编辑:唐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