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的午后,坐在公园的凉亭的石凳上,一口气读罢文章《福地怀化》,那个我一直生活多年,让我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的稻香小镇,似乎一下子通过鲜活的文字跃然纸上,那一瞬间,那里的村村落落、沟沟壑壑,那里的人文景色、名人事迹,那里的民俗风情、方言土语,不仅活跃在文章里,更浮现在我眼前,而且竟是那样的亲切生动、含情脉脉。
我的家乡位于湖南怀化腹地的小镇——洪江市安江镇。家乡的人们祖祖辈辈以种植水稻为生,袁隆平院士在安江农校工作生活30多年,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每到金秋时节,那黄澄澄的稻田翻着金浪,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铺满了山间田野的每方肌肤,微风过处,哔啵作响,仿佛农家人最美好的希望和期盼都藏在这沉甸甸的稻谷中。到了收获季节,遍野响起“嚓嚓嚓” 的割禾声,山坡上、田野里到处都是秋收的人群……一幅幅农耕画面的出现,让我顷刻间梦回稻田小镇,看着希望慢慢地揉碎在美丽山水里,丰收田野间。
我曾挽起裤腿,走入所驻村的一片稻田,一路踏着水稻的青春,在它们炽热的目光中缓缓行走,凑近抚摸着低垂的稻穗,一颗颗饱满得像是人们辛勤劳作的汗水结晶,毛主席曾称赞它们是中华民族勤劳精神的象征,宋庆龄说“它比金子还宝贵”,我们国家更是将金闪闪的稻穗镶刻在国徽上。“种子”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更值得我们年轻干部细细咀嚼、慢慢回味、认真消化。
俗语说得好,“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老百姓要想“吃得饱”“吃得好”,种子质量是关键。正如现在的年轻干部不缺学历、不缺活力,缺的是干事的阅历和成事的定力。年轻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新时代接班人,痛苦和酸楚不会少,风险和挑战更是时刻有,但每经历的一丝一毫都是进步、一点一滴皆是成长,只有主动把个人小我融入“国之大者”,既志存高远、拼搏进取有“锐气”,又脚踏实地沉住气、耐得住“寂寞”,把干事创业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才能真正成为德才兼备、高产稳产的“金种子”。
走在田野上,很容易发现,低头的是稻穗,昂头的是稗子。饱满的稻穗谦虚低调,总是默默汲取养分,开花结果,空心的稗子却骄傲自大、趾高气扬。初入基层的年轻干部,不管学历多高,知识多丰富,都要有“空杯心态”,甘当“小学生”,切忌主观臆断、不懂装懂。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下沉到乡村振兴、信访维稳、安全生产等基层一线,主动接几次“烫手的山芋”,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利用基层这个大课堂来补齐短板、赋能添力。
也常常听有经验的老农说起“水稻三分种七分管。”水稻生长的过程就是不断与虫害、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最终健康的稻谷会被果皮紧紧包覆、层层防护,抵御害虫啃食和风雨摧残,最终收获健康白胖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干部要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如“稻”一般,年轻干部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筑牢立身于德、正气充盈的思想“防护壳”,提升廉洁拒腐的“免疫力”,严防“病虫害”,不做“空心稻”“烂心稻”,才能在干事创业道路上蹄疾步稳、厚积薄发。
禾下乘凉梦、十里稻花香。又来到一年秋收时,家乡田间的水稻已经金黄灿烂,风吹稻田发出悦耳的声响,砥砺奋进的“忙”和真抓实干的“收”,道不尽农民丰收的喜悦。但愿我也能做一颗新播入泥土的种子,闻着甜甜的稻花香,在自我成长的“稻”路上邂逅一场“金色的丰收”。
审核:邱 曦 终审:蒋耀南
来源:市委组织部
作者:黄泽(通讯员)
编辑:刘斯苑
本文为洪江市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