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纸为笺,剪刀作笔。作为洪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黔阳剪纸,是怀化黔阳地区流淌数百年的民间艺术瑰宝。在黔阳古城的剪纸馆里,第六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向竑霖以剪刀为媒搭建传承桥梁,让每位游客都成为非遗技艺的参与者与传播者,让这项传统技艺在互动体验中生生不息。
7月21日,在黔阳剪纸馆,黔阳剪纸的第六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向竑霖正在给游客讲解剪纸作品。目前黔阳剪纸馆内共珍藏有剪纸作品3000余幅,包含人物、建筑、花鸟、民间故事等诸多品类。跟随着向竑霖的讲解,一个个剪纸作品在指尖跳跃,游客们仿佛步入了一个充满传统韵味的剪纸艺术世界。
深圳游客林松说道:“带着两个小孩,从深圳过来这边看,来看一下我们这个黔阳古城,就是正好带着小朋友参观这个剪纸的这么一个博物馆,然后感受一下这个非遗的这个传统文化的这个魅力,感觉他还是很乐在其中的,还是能够感受我们这个中国这个传统文化的这个乐趣。”
黔阳剪纸主要以生活为源,题材大多聚焦古城风貌、沅水风光与民俗风情,既有青砖黛瓦的建筑肌理,也有渔舟唱晚的水乡诗意,还有人物传记的鲜活百态,技法上善用 “阴剪”“阳剪” 结合,通过镂空留白与线条流转,让画面兼具写意灵动与写实细腻,剪刀游走间尽显质朴明快的乡土风格。
古城石板路上游客往来如梭,每当有孩子被展柜里的剪纸吸引驻足时,向竑霖便会递上早已准备好的剪刀与红纸,邀请他们坐下来体验一番。她手把手校正握姿,逐寸示范下剪角度,把祖辈传下的运剪巧思揉进耐心讲解里。孩子们从生疏试探到渐入佳境,红纸在指尖慢慢显露出小鱼的尾巴、窗花的纹路。剪刀开合的脆响与稚嫩的问询声交织,成了非遗传承最鲜活的韵律。当一幅幅带着童稚气息的作品成形,黔阳剪纸的技艺便顺着孩子们指尖,悄然扎根。
让每一个游客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这是向竑霖独特的非遗传承技巧,也是黔阳剪纸在时光中焕发生机的关键。目前,黔阳剪纸馆每年免费培训青少年学员超 5000 人次,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逾 20 万人次,是湖南省剪纸研究会剪纸艺术传承教育基地,其独特的教学模式被湖南省剪纸研究会纳入全省推广体系。
黔阳剪纸第六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向竑霖表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想让游客和小朋友们感受非遗,我们想让更多人的孩子和更多人爱上剪纸,爱上非遗传统文化。
黔阳剪纸,每一幅作品都藏着沅水河畔的烟火故事。剪刀开合间,不仅是红纸变成了画,更是将一代代手艺人的巧思、一方水土的故事都剪进时光里。如今,黔阳剪纸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让非遗之美在传承创新中绽放新彩。
审核:邱曦 终审:蒋耀南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梁孝亮 实习记者:郭洪松
编辑:朱彦星
本文为洪江市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